原標題:竹溪父子倆護古樹名木,守綠色鄉愁
“這棵古樟樹存活了千年,如今到了我們這代人手中,應該把它呵護好。”7月19日,盛夏酷暑中的陰涼天,現年52歲的兵營鎮銀杏村黨支部書記黃朝樹像往常一樣來到陳家花屋后半山腰上,仔細察看古樟樹的生長情況。當看到生病的老樹,經過救治又重新發了芽,高興得像個孩子,立即拍照,把“喜訊”傳給遠在廣西的“陳氏父子”。
從新洲鎮雙龍村向南行,經麻灣村沿龍王溝河逆流而上,便來到了銀杏村。站在村口,只見群山環繞、林木蔥蘢、山明水秀,道路干凈整潔、房屋錯落有致。在銀杏村東南處有一棵屹立千年的古樟樹,坐落香爐山,朝向五峰山。遠觀,高大挺拔,濃蔭密布,影影綽綽;近看,樹冠如蓋,樹干樹抱,錯節盤根,樹高約30米,平均冠幅達數十米。據林業部門考證,樹齡在1318年,是目前兵營鎮存活最久的古樟樹,有“樟樹王”之稱。
20世紀50年代,這棵千年古樟樹,曾因病蟲害險些枯死。當時銀杏村二組村民陳德林主動當起了看護人,為古樹松土、澆水、施肥、治蟲。在陳德林的悉心呵護下,千年古樟重新煥發出活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德林也將千年古樟視為自己的“親人”,像呵護“眼睛”一樣經常去查看,像對待“老人”一樣時常去照料。
“樹型奇特、長勢旺盛的千年古樟,之所以能存活下來,不僅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更得益于當地護樹使者陳氏兩代人的接力呵護。”黃朝樹介紹說。
近年來,隨著年歲增長,今年已70歲的陳德林體能下降,呵護古樹“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陳德林的兒子陳宗位,一方面受父親“敬畏古樹”的感染和教誨,另一方面自己多年打拼,經濟條件允許,他毅然決然地接過了呵護古樹的“接力棒”。與父親一樣,為改善千年古樟生長環境,號召更多的鄉鄰保護千年古樟。2018年,陳宗位掏出15萬元,興修了通往古樟的道路、保腳平臺及登高步梯。對于自己掏腰包養護古樹,陳宗位說,養護更像是在守護村民共同的“寶藏”。
今年春,古樟樹又因病蟲害導致長勢不旺。陳宗位身在異鄉得知消息后,便托人通過清腐、防腐、殺蟲、殺菌、松土及施肥等措施,對癥下藥、科學復壯,讓古樹再度煥發勃勃生機。為讓這棵千年古樟得到更多更好的保護,便再次自費二十余萬元修建古樟亭以記之,旨在號召鄉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尊重自然,愛護環境,保護好古木名樹,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色發展之路。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于銀杏村人而言,那抹不去的鄉愁,就是永遠與陳家花屋后山腰上的這棵千年古樹和諧共生,他們希望古樹能夠活得更久,更有生命力。陳氏父子的接力護樹,彰顯的是責任,傳承的是美德,留下的是口碑,讓千年古樟再展雄風,護佑鄉鄰幸福安康。(蔡路 黃朝樹)